84农业网

地区: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龙江

地区:江苏|江西|辽宁|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内蒙古

行业:养猪|养牛|养羊|养兔|养鱼|养鸡|养蛇|养鹅|养鸭|养龟|养虾|养蟹|养鹿|养蚕|黄粉虫

行业:水稻|玉米|花生|小麦|大豆|茶叶|棉花|油菜|鹌鹑|牛蛙|黄鳝|泥鳅|蚯蚓|养驴|养蝇蛆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致富信息

[致富经]我们在非洲种水稻 20190408

84农业网   时间:2020-02-26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整理

央视网消息:这里是非洲尼日利亚,这里的人热情淳朴。可他们有一个生活难题,就是吃大米。一家中国农业企业,13年前来尼日利亚解决这个难题。他们平蚁窝,抓蚁后,和当地人成为好朋友。他们种出100多万吨稻米,让80多万尼日利亚人吃上大米饭!

[致富经]我们在非洲种<a href=//www.websites4vo.com/jiage/shuidao/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水稻</a> 20190408

今天,让我们把目光聚焦于一个特殊的创业群体。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国门,在“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在距离祖国万里之遥的异国他乡,投资兴业,奉献价值,那么在他们身上究竟会上演怎样精彩的故事呢? 《致富经》栏目从今天起推出系列节目《从中国出发——“一带一路”农业行》。 第一期前往的是非洲尼日利亚,这是一个神奇的国度,在那里有一个中国人,被人亲切的称为老王,更神奇的是,老王居然被一个部落授予部落酋长的称号,他是怎么成为酋长的呢?因为,老王和他的伙伴们在那里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儿!

这里是距中国万里之遥的非洲,这里有神奇的自然,这里有神秘的部落。

酋长是部落里最有权威的人,所有人在他面前都要毕恭毕敬。可在尼日利亚的凯比州,有一个中国人,当地居民主动为他申请了一个酋长的称号。

记者从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出发,一路向西来到凯比州的瓦拉镇。这个人是王学民,他正在穿戴一套当地民族豪撒人的服装。

王学民(企业员工):有这么宽

记者:这么宽

王学民(企业员工):很拉风,有种我想飞的感觉。

今天王学民特意打扮一番,和公司同事们一起来拜见瓦拉镇的酋长。

这里是酋长的宫殿,这个人就是瓦拉镇的努胡酋长。努胡酋长专门告诉王学民他们一个好消息,王学民即将被授予一个荣誉酋长的称号。这是镇上人专门为王学民申请的。代表他们对中国人的认可和感谢。今天,镇上人听说了这个好消息,为王学民准备了一场庆祝活动。

在瓦拉镇,从努胡酋长到镇上居民,都很喜欢王学民,因为王学民给当地人带来了很多欢乐。

[致富经]我们在非洲种水稻 20190408

更重要的是,王学民所在的这家中国企业,还在当地干成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教当地人用中国的农业技术种水稻。

13年来,这家中国企业改变了当地传统的种植模式,帮助尼日利亚人增产100多万吨稻米,让80多万名尼日利亚人吃上了大米饭。他们为2万多名尼日利亚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带动5000多户当地农户增收致富。他们和当地人成为了好朋友、好兄弟。

王学民(企业员工):小城故事多

当地员工:小城故事多

这家中国企业,是怎样一步步深入非洲,与尼日利亚人携手并肩、合作共赢的呢?

央视网消息:这里是非洲尼日利亚,这里的人热情淳朴。可他们有一个生活难题,就是吃大米。一家中国农业企业,13年前来尼日利亚解决这个难题。他们平蚁窝,抓蚁后,和当地人成为好朋友。他们种出100多万吨稻米,让80多万尼日利亚人吃上大米饭!

[致富经]我们在非洲种水稻 20190408

今天,让我们把目光聚焦于一个特殊的创业群体。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国门,在“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在距离祖国万里之遥的异国他乡,投资兴业,奉献价值,那么在他们身上究竟会上演怎样精彩的故事呢? 《致富经》栏目从今天起推出系列节目《从中国出发——“一带一路”农业行》。 第一期前往的是非洲尼日利亚,这是一个神奇的国度,在那里有一个中国人,被人亲切的称为老王,更神奇的是,老王居然被一个部落授予部落酋长的称号,他是怎么成为酋长的呢?因为,老王和他的伙伴们在那里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儿!

这里是距中国万里之遥的非洲,这里有神奇的自然,这里有神秘的部落。

酋长是部落里最有权威的人,所有人在他面前都要毕恭毕敬。可在尼日利亚的凯比州,有一个中国人,当地居民主动为他申请了一个酋长的称号。

记者从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出发,一路向西来到凯比州的瓦拉镇。这个人是王学民,他正在穿戴一套当地民族豪撒人的服装。

王学民(企业员工):有这么宽

记者:这么宽

王学民(企业员工):很拉风,有种我想飞的感觉。

今天王学民特意打扮一番,和公司同事们一起来拜见瓦拉镇的酋长。

这里是酋长的宫殿,这个人就是瓦拉镇的努胡酋长。努胡酋长专门告诉王学民他们一个好消息,王学民即将被授予一个荣誉酋长的称号。这是镇上人专门为王学民申请的。代表他们对中国人的认可和感谢。今天,镇上人听说了这个好消息,为王学民准备了一场庆祝活动。

在瓦拉镇,从努胡酋长到镇上居民,都很喜欢王学民,因为王学民给当地人带来了很多欢乐。

[致富经]我们在非洲种水稻 20190408

更重要的是,王学民所在的这家中国企业,还在当地干成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教当地人用中国的农业技术种水稻。

13年来,这家中国企业改变了当地传统的种植模式,帮助尼日利亚人增产100多万吨稻米,让80多万名尼日利亚人吃上了大米饭。他们为2万多名尼日利亚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带动5000多户当地农户增收致富。他们和当地人成为了好朋友、好兄弟。

王学民(企业员工):小城故事多

当地员工:小城故事多

这家中国企业,是怎样一步步深入非洲,与尼日利亚人携手并肩、合作共赢的呢?

尼日利亚位于非洲西部,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大约有1亿9千万人。尼日利亚人与中国人生活习惯差异很大。

尼日利亚人的头发都很短,但他们对美发的爱好一点也不少。他们会定期护理自己的头发,他们也原意像买衣服一样买很多顶假发,每天换不同的造型。

[致富经]我们在非洲种水稻 20190408

他们还喜欢穿鲜艳的衣服,脸上画美丽的彩绘,他们还特别爱照相。他们用头来搬东西,还能健步如飞。

但有一样东西,对中国老百姓来说再平常不过,可却让尼日利亚人很发愁,就是大米。尼日利亚人喜欢吃大米,可他们国家大米产量很低,每年进口大米超过300万吨,还是缺口很大。2004年,尼日利亚政府找到一家中国企业,希望他们能帮助尼日利亚人解决吃大米的难题。

这家中国企业就是中地海外集团有限公司。中地海外是一家中国国有控股企业,它在尼日利亚及多个非洲国家完成了很多基础设施建设,是尼日利亚政府和人民信赖的朋友。在中国农业农村部的支持和帮助下,这家中国企业决心把中国人解决粮食问题的经验分享给尼日利亚人。2006年,他们在尼日利亚凯比州承包了一个占地2000多公顷的荒废农场。

王淼(中地海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我们公司是在中国农业农村部支持下成立的,从部领导到国际司都给我们专业细致的业务指导和悉心关怀,部里还安排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参与到我们公司中来,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

9名中国农业专家加入了这家企业。王学民就是其中之一。他们帮助当地发展稻米产业的第一步,就是摸索出一套尼日利亚适用的水稻种植技术。可他们很快发现,在尼日利亚种水稻有很多难点。

王学民(企业员工):难点,第一点最基本的就是地不平,第二点就是苗难齐,第三点就是草难除,第四点就是肥不足。

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难题。一天,王学民和同事正在田里垦荒,突然一伙当地人气势汹汹冲了过来。

王学民:要把你吃了一样,吼叫的很疯狂。

中国企业的员工们也不知道当地人为什么这么愤怒,一连几天企业的员工走访了不少当地有威望的人,寻找解决办法。

[致富经]我们在非洲种水稻 20190408

这里是村民巴库家。在当年那场纠纷里,巴库是带头人之一。

王学民(企业员工):这就是他的家。他的老婆都在干活。

王学民(企业员工):四个老婆八个小孩。

记者:四个老婆。

王学民(企业员工):对。

巴库家在村里条件算数一数二的。他有四位妻子。一大家人住在一起也很有秩序,娶几个妻子就盖几间房。在每个妻子的房间都挂着这样的结婚照。

记者还发现,每个房间里都放着很多这种搪瓷碗。

[致富经]我们在非洲种水稻 20190408

王学民(企业员工):这些碗就是她从娘家带过来的嫁妆,表示多子多孙,有这么多碗给孩子们吃饭。这些搪瓷碗都是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的搪瓷碗漂洋过海,成了非洲尼日利亚妇女的嫁妆。陪嫁这么多碗,就是希望吃饱吃好。这是巴库家的厨房。当地人一天吃两顿饭,锅里热着的是今天下午的饭菜。

王学民(企业员工):这是用玉米做的。这是用西红柿、辣椒、洋葱熬成这样的。舀一点这个酱放到这里,这样吃。

记者注意到,这个正在加热的碗里,装的是上顿吃剩的米饭。在这里,米饭是稀缺的食物。而当初巴库带着村里人和这家中国企业发生争端,就是为了大米。

农场没人承包的时候,附近村民开垦了少量的荒地种水稻。这家中国企业承包农场以后,村民们担心被赶走,那就连少量的大米也吃不上了。所以巴库他们想先下手为强,把中国企业的员工们吓唬走。了解了当地村民的想法,中国企业的员工们也体谅到当地人生活的难处。这家中国农业企业做出了一个决定,让出一部分利益。

王学民(企业员工):把我们经营承包的这一部分土地白给当地的老百姓种,怒火基本上平息下去了,他们感觉到我们中国人还是非常慷慨的。

可就在他们准备大展拳脚的时候,农场2000多公顷待开垦的荒地上,一种非洲野外常见的东西,难倒了这些中国来的农业专家。

这种巨型蚂蚁窝处处可见,里面住都是花生米那么大的蚂蚁。

王学民(企业员工):吃树吃庄稼,我们的种子播到地里去,它全部拉到窝里面来。

一天,这家中国企业的员工们正围着蚂蚁窝发愁,闹事的那帮村民又赶了过来。而这次,他们是专门来帮忙铲除蚂蚁窝的。

他叫诺拉,是挖蚂蚁窝的能手。这个大蚂蚁窝有2米多高。想要彻底铲除蚂蚁窝,就得抓出藏在里面的统治者。

大蚂蚁窝就像一座宫殿,推倒了地上的,又往下挖了差不多有1.5米深时,诺拉终于有了发现。这个正在蠕动的胖虫子就是“蚁后”,它潜伏在特别深的地方,统治着这个2米多高的大蚂蚁窝。捉到了蚁后,这窝蚂蚁就算解散了。

[致富经]我们在非洲种水稻 20190408

王学民(企业员工):你,像这样,天那,我的妈呀,你,真大呀。

当地人:天那,我的妈呀,真大。我的妈呀。

王学民(企业员工):真大呀

当地人:真大呀,天呀,我的妈呀,真大呀,天那,我的妈呀,真大呀。

中国企业的员工们与当地人成为了朋友,在当地人的帮助下,一座中国模式的农场在尼日利亚建立起来。来自中国的农业专家,很快摸索出适应当地环境的水稻种植技术。接下来,他们向更根本的种子领域发起挑战。

这是他们在尼日利亚培育出的水稻品种,这也是第一种由中国企业在尼日利亚培育出的水稻品种。经过示范比对,这种水稻品种,比当地原来的水稻品种,在当地同等条件下能增产超过30%。他们顺利获得在尼日利亚推广的经营许可。

他是尼日利亚国家种子委员会的总局长,尼日利亚国家种子委员会,负责制定种子产业发展政策、种子质量管理、种子生产销售以及种子进出口贸易等。他十分肯定这个中国企业培育出的水稻新品种。

尼日利亚官员(尼日利亚国家种子委员会的总局长——菲利普·奥乔):尼日利亚的农民很喜欢这家中国公司培育的水稻新品种,这个新品种稻米产量很高。尼日利亚的水稻生产水平在不断提高,这要感谢有先进水稻技术的公司,尤其是这家中国公司。

[致富经]我们在非洲种水稻 20190408

王学民(企业员工):第一步已经成功了。第二步我们农场附近的农民,我们就是带着他们一起干,然后远处的农民,像我们基地,我们就是种给他们看,通过我们品种、机械化和技术的推广。尼日利亚完全有可能变成非洲的一个大粮仓。

2007年,这家中国企业从农场附近招收了大量工人。可沟通成了很大的难题。一天,正在手把手教工人们插秧的王学民突然着了急。

王学民(企业员工):乱七八糟,距离又大,方法又不正确,他们有的这样插下去,每一棵你叫他插单株他给你插两株在里面

尼日利亚人性格热情开朗,个个都是乐天派,不管活干成啥样,下班都高高兴兴回家了。

李太龙(企业员工):中国人是勤劳,考虑越多,忧虑也相对来了。有孩子的话,你还得攒点钱给他找媳妇。他们无忧无虑,歌曲一放,就开始扭起来了,很欢乐。

尼日利亚人盖房子,每家院里都有棵芒果树,当地的芒果树一年四季能结果,靠这棵芒果树全家人就能生存。而在野外,能结果的树随处可见。

王学民(企业员工):我们这个州里面,都分布着很多这样的猴面包树。果子当地人很爱吃。

饿了找点野果就能充饥,所以尼日利亚人,没有花大力气种地的习惯。水稻种植技术也一直没有提高。

王学民(企业员工):正是因为有吃的饿不死,但是生活质量又提不高,所以这边人要生活质量好,还是要沉下心来,把农业搞好。

了解了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和状况后,王学民和同事们也沉下心来。当地人爱唱爱跳,王学民和同事们经常教他们唱中国歌。

王学民(企业员工):小城故事多。

工人(当地员工):小城故事多。

王学民(企业员工):充满喜和乐。

工人(当地员工):若是你到小城来。

王学民(企业员工):相互之间没有隔阂。当他们是兄弟姐妹一样。慢慢他们就学会,按照我们中国的标准来插秧,水稻种植技术也提高了一大截。我是大专家,他们是小专家。

调动起当地工人的积极性后,中国企业的员工们又找来一些简单实用的东西,比如用一根小小的绳子,就能帮当地工人把水稻种整齐。

[致富经]我们在非洲种水稻 20190408

在和当地村民的真诚沟通下,村民们改变了粗放的耕作方式,学会了操作机械,成为了技术能手,有的人还走上了农场的管理岗位。

农场除了招收80多名当地固定员工,还每年向附近的村庄提供2000多个就业岗位。当地传统是工资每日结算。这家中国农业企业在13年里,每天都会准时发工资,从没有对当地员工失信过。尼日利亚的货币是奈拉,1元人民币相当于50奈拉左右。进入农场工作后,当地员工人均年收入从原来的2400元左右,提升到4800元左右。更重要的是,他们自己家也种上了水稻,收入也大大提高。

为把农场的水稻种植经验推广到尼日利亚全国,这家中国农业企业在尼日利亚的朋友圈也不断扩大。

汪筠(中地海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除了跟当地的农民沟通之外,我们还必须跟当地的一些酋长,还有当地的一些政府机构,还有所在州政府的一些官员,跟他们都得沟通到位。

他们在首都阿布贾,建起了这个占地89公顷的产业示范园。他们把来自尼日利亚各州的农业官员和种植户请到示范园里,为他们传授新型农业技术。

2010年,瓦拉镇的努胡酋长在这家中国企业的帮助下,成了水稻种植大户。这一年,企业在尼日利亚推广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全国5000多户种植户加入进来,带动种植户人均年收入从原来2000元左右,增收到5000元左右。

[致富经]我们在非洲种水稻 20190408

丹拉米·萨拉赫(水稻种植户):我来这里向中国人学习水稻种植技术,我还把学到的技术教给了我的朋友们,差不多教会了20个人。

艾克是这家企业的当地雇员。最近他家添了个胖儿子。今天艾克专门邀请同事们到家里吃饭。为招待同事们,艾克请来了好朋友沙马拉来家里帮忙。中国人常吃的包子、饺子和炒饭,也成了尼日利亚人餐桌上的美食。虽然尼日利亚人跟中国人的吃法不太一样,但他们餐桌上的食物越来越丰盛。

员工艾克的妻子:好吃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这家中国企业,逐步在尼日利亚打造了一条种植、加工和推广的产业链。增产粮食超过100万吨,解决了每年80万尼日利亚人的口粮。他们还把更多的中国农业技术引进尼日利亚、引进非洲。

王淼(中地海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我们将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在中国农业农村部指导下,积极将自己打造成为中非农业合作的桥梁,非洲农业发展的伙伴。

为了尼日利亚人手里的饭碗,这家中国农业企业深耕尼日利亚这片土地。记者采访的时候,他们每天都是这样的笑脸。

而走近他们的生活才知道,在这里,他们住着小小的房子,和国内的亲人隔着远远的距离,而他们人生中长长的时间,都留在了这里。他们在这里,甚至有了一座陵园,有5位同事长眠在这片土地上。

汪筠(中地海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老中青分来这里十多年的、十五年以上的,十年的都有。

记者:你来非洲多少年了?

汪筠(中地海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我现在是第十年了。

记者:第十年了。

汪筠(中地海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第十年了。我刚来的时候才24岁,

王学民(企业员工):我那个时候来到这里,我儿子正上小学2年级。现在他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但是我现在做梦还是能梦见他小时候的那个样子。所以这时候,心里是非常痛苦和苦闷。但是现在一想到我们在这边,让他们的粮食产量大大提高。让他们的老百姓都吃上大米,填饱了肚子,这方面,觉得对小家的歉疚又不算什么。

[致富经]我们在非洲种水稻 20190408

李太龙(企业员工):想做点事。这样人最后走完人生历程,有个回顾。

杨永星(企业员工):在这边工作我没有感觉后悔

成诚(企业员工):在这边工作我没有后悔

陈俊才(企业员工):不后悔

徐国信(企业员工):一点都不后悔

84农业网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任何关系,请网友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84农业网本着服务三农的原则,不以盈利为目的,84农业网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仅作为参考。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