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农业网

地区: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龙江

地区:江苏|江西|辽宁|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内蒙古

行业:养猪|养牛|养羊|养兔|养鱼|养鸡|养蛇|养鹅|养鸭|养龟|养虾|养蟹|养鹿|养蚕|黄粉虫

行业:水稻|玉米|花生|小麦|大豆|茶叶|棉花|油菜|鹌鹑|牛蛙|黄鳝|泥鳅|蚯蚓|养驴|养蝇蛆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国内新闻

内蒙古赤峰市:农民增收致富的“靠山”

84农业网   时间:2018-05-30    作者:佚名    来源:赤峰日报

松山区大庙镇公主陵万亩设施农业园区。

2017年,赤峰市松山区设施农业规模与效益同步提升,总量增速均居全市前列。全年新建设施农业4.5万亩,其中日光温室3.2万亩、冷棚1.3万亩,全区设施农业总量达42万亩。

在这一年,赤峰市松山区巩固提升公主陵、兴隆、东苑等10个万亩园区和安庆甜瓜、城子甜椒、太平地葡萄等75个千亩特色园区,获得农业部现代农业示范区奖励资金1000万元。

随着全区设施农业规模不断扩大、效益日渐提升,越来越多的农民从这个盛满财富的“金饭碗”中尝到了甜美的幸福滋味。

“公司+农户+基地”带来收益双赢

眼下正是暖棚番茄采摘上市时节, 赤峰大庙镇公主陵设施农业园区一派繁忙:一辆辆装得满满当当的小型运输车从园区鱼贯驶入交易市场;30多个商厅内,工人们正忙着将卸下的番茄打包装箱;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大货车满载着一箱箱贴有“春志”品牌标志的精装番茄迤逦而去……

建于2007年的公主陵设施园区规模2万多亩,暖棚数量4000余个。2014年以前番茄品种良莠不齐,加上经营分散,收购商竞相压价的现象让种植户苦不堪言。2014年,镇里引进了春志蔬菜销售有限公司,形成了“公司+农户+基地”的产销链条。占地30余亩的蔬菜交易市场为农户和收购商提供了完备、安全的交易平台,保证了交易价格公开透明、交易资金当天结算。公司下设的合作社还为社员统一采购高品质秧苗并张贴“春志”标识,以品质和品牌提升园区番茄的“含金量”。

“自从与春志公司合作后,我们的产品有了品牌,价格也涨了许多。番茄销售最好的时候,每斤卖到3.5元,去年家里两个大棚,收入6万多元,今年的收入应该更高。”种植户杨从明高兴地说。春志公司负责人罗志告诉记者,高峰期,市场上番茄的交易量能达到80万吨。公司筹划建设的育苗工厂牢牢锁定客户需求,为农户培育、供应更受客商欢迎的“赛丽”品种,从种植端提升番茄的商品化水平。

作为安庆镇小北道村的贫困户,年近花甲的张智慧同样受益于“公司+农户+基地”这样的园区发展模式。村里的万亩食用菌农光互补科技示范园区刚完成一期建设,投资方中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便为村里的贫困户提供了零租金的优惠条件,统一供应菌棒和全程技术指导,实行统一回购和统一销售。张智慧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当年6月投产,棚里12000个菌棒,每个产菇约一斤半左右,平均9.5元的收购价,去掉成本,毛收入接近15000元。

“我们企业承担了菌棒研发和销售配送,为农户降低投入门槛和市场风险”,中御公司负责人张庆举说,“下一步,依托安庆工业园区,我们还将建设食用菌深加工工厂,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广食用菌‘本良一品’品牌。”

据介绍,小北道村与设施食用菌大棚同步建设完成的光伏电站项目也于2016年6月实现并网发电,依托棚顶平铺的83160块太阳能电池板,该项目首年发电量为3189.84万kwh,棚下种植,棚顶发电,设施农业延伸出经济、生态和社会多重收益。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释放综合效益

作为赤峰松山区设施农业园区的“后起之秀”,初头朗镇孤山子设施冷棚园区立足高起点和近郊优势,质高价优的茉莉香、辽峰、夏黑等优良葡萄品种落地生根。这个时节,种植户李贵红棚里的茉莉香葡萄已渐近成熟,据她介绍,前两年虽然不到盛果期,但15元一斤的采摘收益仍然让自己的“第一桶金”分量十足。

“冷棚前期投入较低,葡萄上市时间是七八月份,与暖棚葡萄和大地葡萄打了一个很好的时间差,加上我们前期的宣传推广和园区便利的交通条件,一到节假日,前来采摘的市民络绎不绝。”镇农业站站长说。

突破传统种植模式,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拓宽产业发展模式,释放综合效益。经过多年的摸索实践,松山区在实现西红柿、架豆角等主要设施蔬菜品种规模效益的基础上,在近郊乡镇农业园区成功推广了大樱桃、油桃、草莓、红提葡萄、火龙果、北虫草等高效、特色产品,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一批近郊观光、采摘、休闲产业应时而起。

走进当铺地满族乡大兴隆庄万亩设施农业园区的“咱家小院”农家乐里,村民孙凤林正乐呵呵地招呼客人。作为园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仅餐饮一项,他的月收入便超过万元。

2018年,当铺地满族乡以建设兴隆田园综合体为目标,计划投资10亿元,在完成前两期410栋日光温室建设基础上,大力发展优、特设施果蔬种植,开展多种经营,融入休闲采摘、餐饮住宿、水上观光等内容,让越来越多的当地农民吃上“旅游饭”。

资金、技术双投入助力提质增效

在老府镇老府村孙龙家的大棚里,一台轻简、易操作的自动智能放风器堪称种棚“神器”。“过去就怕天气变化,尤其遇上雨雪,必须立即赶回来关棚。现在好了,只要设定好温度,开关棚都不用自己动手。”孙龙高兴地说。

与此同时,微耕、水肥一体化、二氧化碳施肥等高新技术也在设施蔬菜生产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仅就二氧化碳施肥技术而言,主要作用是增加棚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促进光合作用,可使产量增加15%—20%、精品率提高30%以上。”松山区农牧业局技术人员介绍。

近年来,该区农牧部门还在各园区推广秸秆反应堆、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先进实用技术,在降低劳动强度、提高产量方面得到了种植户的一致好评。

设施农业发展得如火如荼,离不开资金支持。2014年以来,松山区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35亿元,整合涉农项目资金2.8亿元,协调金融部门投放低息贷款5.6亿元,用于扶持设施农业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各方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84农业网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任何关系,请网友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84农业网本着服务三农的原则,不以盈利为目的,84农业网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仅作为参考。

阅读排行榜